中国历史上“五大神秘功夫”:“轻功”失传,其他几种现状怎样?

在古代,轻功如此厉害,为何发展到今天失传了呢?其实原因有五点:

1.对轻功先入为主

我们非常熟悉的轻功绝技:草上飞、水上飘、燕子穿云纵、蜻蜓三点水等,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门派绝学。

名字不同、技能展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同。归根结底,给常人感觉的是不具有真实性,因它超出了常人能达到的高度、速度与轻度。

2.不了解轻功的真实面目

小说上的轻功总是带一些“神化”色彩,影视剧中自从出现了“威亚”后,把轻功演绎得更加的神乎其神,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有轻功存在。

轻功的存在这一点毋庸质疑,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古代确实存在一些高手,具备非常厉害的轻功。

《隋书》上有记载:“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馀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

沈光是隋朝的一名勇将,武艺超群。一次他看到寺庙的幡竿绳索断裂,高达十余丈,没人敢上去接此绳索。

沈光便自告奋勇用,嘴叼着绳索而上,系好绳索之后,直接跳下来,以手掌先着地,然后退了数十步全身而立。

因此被人称作“肉飞仙”,这才是古代轻功的庐山真面目。

3.现代轻功实际情况

如今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武林高手”,大多都是武术院校、或者是寺庙的和尚、道观的道长等等。

再就是一些体育竞技达人,这些“专业”人士身形矫健、反应速度快,虽然达不到身轻如燕的境界,但也是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只是没有轻功的出彩表演。

轻功本应该是一种与武术融合在一起的武功,如今只能单独“提炼”出来表演。

比如我们看到的踩鸡蛋表演,都知道鸡蛋很容易破碎,可轻功表演者却做到踩不碎。

看似非常简单的表演,加入了压力学与重力学,而这已经是我们看到的现代人最好的轻功表演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象飞檐走壁轻功高手样的本领,偶尔看到一个人跳跃较高、较远就已经认为是“骨骼清奇”了。

可以说,在古代曾经那么厉害的轻功,如今已经失传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了解轻功是如何练成的,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4.太苦、门槛高是轻功失传的一个原因。

轻功表面上看是身形敏捷、速度较快,但从本质上是一种内功的修行,只有内功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身轻如燕、飞檐走壁。

修练内功,说法就多了,不是简单的打坐吐纳,同时还要明白“气”在身体里的走向,只有通晓其中的玄妙才能获取人体向上的浮力,也就是轻功的入门级。

掌握其中的“秘诀”,还需要较高的悟性,道理很简单,但是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何轻功不普及的主要原因。

修行内功枯燥乏味,还需要较高的天赋,才能有所成就,因此练习轻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轻功外在的修行。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修练内功同时,还需要强身健体,站桩、跳跃、负重跑跳等等。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断挑战人体的最高极限,这样才能达到身轻如燕的境界。

可想而知,练轻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还要看个人天赋,在大多数人资质都是平庸的情况下,基本都是知难而退。

因此学习轻功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毕竟在这样辛苦还不一定有所成就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去做无用功。

5.现代科技、生活快节奏也是轻功失传的另一个原因。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各式各样的飞行器逐渐增多,年轻人的需要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给年轻人养成了惰性思想,不愿吃苦。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除了工作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修炼某一门派武术,更何况是轻功这门术类。

第二:佛山无影脚

“佛山无影脚”是真实存在的拳术,一个名叫宋辉镗的拳师传授于黄飞鸿的绝技。黄飞鸿的看家本领是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等。

黄飞鸿在佛山开武馆,有位叫宋辉镗的拳师找上门来,跟他切磋武艺。因不知对方底细,先以防守为主,以伏虎拳迎战。

两三个回合之后,黄飞鸿转守为攻,他用工字伏虎拳连破宋辉镗的蝶掌。宋辉镗一声喊:“看拳!”连续不断出拳,左右开弓,令黄飞鸿眼花缭乱。

正当黄飞鸿为防对方铁拳而招架时,冷不防中了宋辉镗的飞来之腿。连退几步后,黄飞鸿叫了声:“好厉害!这叫什么功夫?”“见笑了,这叫‘无影脚’!”宋回答道。

黄飞鸿诚恳地说:“好一个‘无影脚’,来得无影无踪!”真是太神奇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拜你为师学‘无影脚’,不知宋师傅意下如何?”

于是二人以“绝”换“绝”,彼此互相传授秘技:宋辉镗传授黄飞鸿“无影脚”,黄飞鸿传授宋辉镗铁线拳、伏虎拳。

“无影脚”并无相关记载,而是师承之间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

“无影脚”是一门真正的功夫,它打出的时候,声东击西,扰乱敌人的目标以后,发腿攻击对方,所以叫做无影脚。

它突出攻击身体下盘的技巧,在以快制敌的同时,保证脚下方寸不乱。

只有脚下沉稳才能出手敏捷,才能抵挡和消解外来的攻击。因此扎实的马步功底是这项绝技的根本。

黄飞鸿第三代传人余志伟说:“我师傅教我无影脚的时候,他说有进攻的无影脚,有防守的无影脚。

“无影脚”是整套的脚法,是一套经过近百年历练和实战,成体系的一套脚法。

练习“无影脚”,扎实的马步功底是基础。余志伟曾说他练习无影脚之前,师父林世荣让他先站了12年马步后才开始传授。

因为没有马步稳的基本功,练习无影脚根本不管用,踢出去和常人无异,马步基础到位了才能系统练习技巧和力量。

第三:回马枪

所谓“回马枪”,很显然是属于马上的枪法,看似诈败的策略,策马掉头便走。

对方以为自己实力强,稳操胜券,志在必得,殊不知却是惊险环生,我则瞅准时机,骤然转身回马,一枪直奔要害。

其借助惯性的力量也足以破甲。是中国古代枪法绝技之一。

“回马枪”从武艺的角度而言,属于“败枪”类的枪法,在“枪法二十四势”中,虽是步战枪法,却沿袭了“回马枪”这一理念。

是“败中取胜”和“死中求活”的枪法,其“紧要处”和“关隘”即在于一个“败走”和“救护”,其做作和含义与“回马枪”完全相近。

不同之处,马上枪法之“回马枪”在于“回马”的时机与火候,当然难度也更大,包括出枪的精准、反应速度和驾驭战马的水平。

相比之下,在步战中使用“回马枪”就容易多了,仅是一个“回身”足矣。

而在“枪法二十四势”中,有二个“败枪”之后的“救护”,也是足见古人在枪法上的智慧与精妙。

在疯魔棍中亦有“白猿拖刀”,是在“持枪上阵”之后,接“白猿拖刀”,一进一回,落势为“孤雁出群”。

在程氏的“五十五图”中,则有“孤雁出群”和“敬德倒拉鞭”两个棍法,亦是体现了“败枪”与“救护“之精妙。

“孤雁出群”走的是“圈外,其“紧要处”则是在于“回打扑鹌鹑”。

“敬德倒拉鞭”走的是“圈里”,“紧要处”则是在于“风卷残云入”。

在疯魔棍中,依旧保留了“回马枪”这一枪法,而且是放在最后,做作上则是和“披身枪”相配,在拧转和走转间出枪,有“回马”和“回身”的意思。

在奇枪中亦有“回马枪”,亦是和“披身枪”相配,再接一个“直行虎”,枪法密集,气势沉雄。

古人在枪法的理解与传承上,则是极富深意和匠心,一个“败枪”,却有丰富而传神的变化。

第四:鹰爪功

“鹰爪功”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所创。岳飞所创的这套拳术以擒拿格斗为主,当时叫做一百零八鹰爪手。

南宋王朝灭亡后,元朝朝廷不允许老百姓练拳,连厨刀都是十户人家合用一把。但流散各地的岳家军后人还是悄悄把这套功夫传承了下来。

到明朝,戚继光整理了一套武术心得,其中就有鹰爪功。鹰爪功这门绝活就此流传下来。

殷祖炎的师傅李佩弦,是“鹰爪王”陈子正真传弟子。殷祖炎练习鹰爪功已60年有余。

他四、五岁时曾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父辈和上海精武体育会多有交往。

当时的精武体育会,是上海一批爱国民族资本家筹资建立的,请来了很多武术界的奇人,都身怀绝技。

因此各门各派武功都能在这里找到。年幼的殷祖炎得到了多方面的熏陶。

精武体育会由霍元甲创办。霍元甲被谋害后,接替他的是来自北方的“鹰爪王”陈子正。

陈子正当年威名赫赫,与赵连和、罗光玉、吴鉴泉同称“精武四杰”。而他,正是殷祖炎的师公。

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鹰爪功好手,殷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随父亲去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又得到“鹰爪王”陈子正弟子李佩弦的真传。

练鹰爪功,讲究的是“眼快、手快、心快、意快、腿快。”

如今,殷祖炎是浙江唯一的鹰爪功传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鹰爪功”继承人。

第五:降龙十八掌

“降龙十八掌”名称最早取自《周易》原名“降龙廿八掌”

传说,正宗降龙掌有二十八式,每式都与天上二十八星宿对应,但几经时代变迁,有十式已失传,故后人将之简化为十八掌。

现实中的降龙十八掌,没有影视剧中的威力大。但是按照书中的招式练习也是可以强身健体的。跟太极拳法差不多,实用性不够强大。

降龙十八掌招式如下:

第一式:见龙在田

转守为攻的一招。可拆解敌人擒拿,顺势反攻,使出又重又快的拍击。当被敌人抢先出招,手腕被擒,可用此招顺腕翻过,以又重又快的掌法拍击敌人肩头。

此招是降龙掌法中最快的一招,因是顺势反击,敌人若不撤招则必被击中。

第二式:飞龙在天

腾跃半空,居高向下轰击,威力奇大的一式,由上而下给予敌人痛击。以攻为守的招数。

亢龙有悔的变招,跃起半空,居高下击,威力奇大,是降龙掌法中最刚猛的一招。

因从高空落下所以势大力猛,又依仗下落的掌风,逼敌人无法闪避只能硬接。

先占尽下落之利再逼敌人对招,是强迫敌人正面拼力道的一招。

第三式:鸿渐于陆

此招在于一个巧字,藏巧于拙,乃退敌之招式,运掌使敌人难以埋身。防御性招数。

若敌人近身,可拆此招为三式,先分别护住上中下三路,同时用掌力击打敌人手腕,逼敌人撤招。

第四式:龙跃在渊

正面攻击招数。先聚气于胸,以气化掌。一掌前探,掌风略敌面门,同时用气道慑敌,使之不能兼顾,此掌为虚。

另一掌于前一掌同时击出,从前一掌下穿过,直击对手胸腹,此掌为实。此招关键在于虚实配合,快速准确。

第五式:羝羊触蕃

全力猛攻的招数。意欲以掌力内功加上全身的体重,以快速的步伐,让敌人避无可避。

其姿态就如一只受到刺激的羊一样,不顾一切地想冲出栅栏,威力相当惊人。

第六式:潜龙勿用

抢攻性招数。对单人,降龙掌法中最省力的一招。右手自胸前由下而上推掌,向敌人心口或面门打去,左手同时向里钩拿。

右推左钩,是一种左右夹击的攻招,关键是让人无处可避,且顺势出掌力道倍增。

第七式:利涉大川

防御性招数。若敌人先手近身抢攻无法躲避,则可以不退反进,返身击打敌人中路腰部或背部。敌人必须先避过此招才能自保,固必然撤招。

第八式:神龙摆尾

降龙十八掌最后的救命绝招,在最危险的时候使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在他有生存受到威胁时所生成而出的反应力道,自是非同小可。

创“降龙十八掌”的高人,本来是把这招取名为“履虎尾”,好比攻虎之背,一脚踏在老虎尾巴上,老虎回头反咬一口,自然厉害猛恶之至。

后来的传承人觉得《易经》中这些文绉绉的名,说来不大顺口,改作了“神龙摆尾”。

第九式:密云不雨

以一敌百的招数,与密云不雨、损则有孚、互补长短。关键在于攻守兼备,势沉力猛。

第十式 突如其来

近身肉搏招数。遇强敌,必先压其势,后压其招。“势出于气,气出于意。”“可为之生,可为之死,则天下无可畏。”

“必先死而生。”“意坚则气胜,气胜则势强,势强则掌风厉。”

抱着必死的决心,敌人就会顾忌或犹豫,这时就会“得势”,所谓“突如其来”就是在“得势”的瞬间出招。

此招关键在于对“势”的理解,不懂得夺“势”就不能发挥降龙掌法的真正威力。

第十一式 :双龙取水

以退为进的招数。先避至敌侧面,由下而上,一掌攻其前,一掌攻其后。与飞龙在天相反,此招关键是先卸掉敌人力道,再反侧击之。

第十二式 :鱼跃于渊

避敌的招数。这一招是用于狭小空间的防身之术,它或为缓冲高手绵密不绝的攻势之用。

此招可直接用于避敌,也可作为降龙掌法任何一招的后招,降龙十八掌不是能发不能收的,任何时候都进退自如。

第十三式 :震惊百里

近身肉搏招数。“气出于己,震慑于物,物慑于势而见于百里者,大惊。”

所谓震惊百里,还是夺“势”的一招,自己的“势”不够御敌,可以借“势”。借于山川,借于江河,借于友人,借于敌人。

此招关键在于“猛”,一人必死,十人不可挡,遇强则强,龙吟虎啸,气吞山河。

第十四式 :损则有孚

以一敌百的招数,与密云不雨、损则有孚互补长短。关键在于后手反攻,借力打力。

第十五式 :时乘六龙

以一敌百的招数,与密云不雨、损则有孚互补长短。关键在于先手抢攻,掌风破敌。

第十六式 龙战于野

防御性招数。若敌人近身,可拆此招为三式,先分别护住上中下三路,同时用掌力击打敌人手腕,逼敌人撤招。

第十七式 :履霜冰至

快慢结合,降龙十八掌中最阴柔的招数。此招必须“吸一口气,两肘往上微抬,右拳左掌,直击横推,一快一慢的打出去。”掌法之中刚柔并济,正反相成。

第十八式 :亢龙有悔

左腿微屈,右臂内弯,右掌划一圆圈,向外推去。内力愈强此招愈猛,纯以内力掌力伤敌,不存任何技巧。

降龙掌是至刚的掌法,至刚则至猛,而刚到极处反而至柔。亢龙有悔的“悔”字,便是让入门者知道,降龙掌法不是一味刚猛,更不是可发不可收的蛮招。

亢龙有悔一招之中夹杂者刚柔两种力道,正反相成,是练习其他降龙掌法的基础。

结语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或看到的功夫,与小说、影视剧里的功夫反差很大吧,朋友们是不是感觉有些失望?

现实与虚拟存在差距是很正常的。小说、影视剧里附会了人们对事物发展的理想结局和期望,只有神乎其神,才能引人入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找到站点

日版iPhone6最便宜?iPhone6日版为什么便宜?

如何查看一个邮箱的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