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前世今生

红包一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即使只抢一毛钱,哪怕是几分钱也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气氛是如此诡吊,大家不约而同地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一个亿。

红包大战,一家人在微信、QQ、支付宝、微博之间轮番切换,不亦乐乎。

互联网红包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交连接器,但它的根源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红包要抢,红包的历史也要了解一二哦!

红包的由来

最早的”红包”要上溯到战国时期。

在儒家经典《周礼》中,罗列了许多官员职责,如每逢庆典节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这个应该是最早的红包。

另外在《礼记》记载:孟春时节,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过年了,要撒钱,多多的撒,每个人都要撒到。

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零点后派给晚辈,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

关于压岁钱的来历,有多个版本的传说,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流传于民间的关于“祟”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红包的历史变革

压岁钱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被称为压崇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压岁钱的正面都刻着吉祥话儿,比如“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这给的不是钱而是正经八百的祝福。

清·叶形压岁钱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人们相互祝福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安禄山认亲)”,“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据记载,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店家送买家喜钱,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

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这种压岁钱多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真正意义的红包,出现在民国年间。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给孩子,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做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而红包也早已由压岁(祟)普及为一种习俗,应用于一切值得庆贺的场合。

这里的红纸包就跟我们现在的红包封很像了。

红包封,又称为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新年“派利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运之意。

红包封的变迁

第一代利是封(红包)以彩图为主,上面主要印有“寿星公”、“满堂吉庆”、“鲤跃龙门”、“升官发财”等民间色彩极为浓厚的图案,那时更有画家专门绘画这类图画,以供生产商作红包图案之用。

第二代出现在八十年代,烫金盛行,没有彩图,纯以烫金字样作装饰的红包开始出现。那时的设计只是直接将“福”、“恭喜发财”等吉祥字句置于封面,也有以“百家姓”加中式图案作点缀的,设计虽简约,却最为经典。

第三代是在90年代,流行彩图加烫金图案的红包。

第四代是在2000年以后,市面亦出现一些卡通人物图案和五彩缤纷、立体、不规则形状的红包。

红包的入乡随俗

19世纪初,很多中国人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谋生,称为“跑南洋”。中国的红包文化也随之传到了东南亚。由于马来西亚地处热带,树木葱笼,绿色成为马来人生活的主色调,所以马来人把红包变成了“青包”。

印度人的红包则是以紫色为主,被称为“紫包”。印度族的新年叫"屠妖节",又称为灯节,所以紫包的图案大多为神佛、孔雀、神灯及舞蹈。

家长们给孩子发红包时适当的告诉孩子这些红包文化,让孩子们了解红包发的不单单只是钱,更寄托着长辈祝愿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的寓意。

敞怀

a13683590301

怀

诚意邀请您关注

怀

诚意邀请您关注

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不同分数的钻石含义是什么 钻石分数的寓意介绍

3种B端设计中面板设计一文全掌握

全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