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赵高并未完全掌控住全局。
赵高自沙丘之谋后,官爵都没有什么大的提升,只在与胡亥的师生情方面,提升为夹杂着恩情的君臣关系。
又因赵高在沙丘之谋中展露的辩才以及谋略,将本来没有多少机会成为国君的秦始皇少子胡亥,以一己之力强推了上去,使得胡亥这位没有什么具体治国理政方略的青年,相比较李斯而言,胡亥更信任无法生出继任者的宦官赵高,更重视赵高的建议而已。
李斯也参与了赵高将胡亥推到了皇帝的位置上的整个过程,从表面上看,丞相李斯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功臣和能臣,但实质上李斯是胡亥赵高身边,一枚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
在李斯与赵高达成共识,矫诏立胡亥为帝冤杀蒙恬蒙毅的时候,李斯就握有了胡亥和赵高两人颇为忌惮的把柄。
照理说,以胡亥生杀予夺个性,会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将其斩杀,以绝后患。
可是,李斯坚挺的活到了秦二世二年七月,并且是在确认李斯认罪之后,才下诏将李斯斩首。
在这个之前李斯曾多次与赵高针锋相对。
赵高刚开始剪除李斯措施显得十分的拙劣,只是利用了自己宦官的身份,可以无限掌握胡亥的心情和喜好这一优势,专挑胡亥在欣赏歌舞享受白驹过隙的人生时,才将李斯求见或奏疏递呈上去,增加胡亥对李斯的厌恶。
在此时,深居望夷之宫而简出的胡亥,并没有借助这些合适的借口将李斯砍杀,只是吐槽几句,就置于脑后。
不过,可以清晰看出,出身于帝王之家的胡亥,在“亲密之臣”赵高和“定时炸弹”李斯之间一直在玩弄平衡术。
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胡亥私告赵高时,赵高当场对李斯诬陷,说李斯在胡亥面前不断诋毁他,完全是出自私心,想要完全掌控胡亥。胡亥当即下令将其拘捕,交于赵高处理。
而在《秦始皇本纪》中,李斯是因为和冯去疾、冯劫联名劝谏胡亥,停止大兴土木和过度使用民力而获罪。其实李斯等人话中的意思是将各地起义接连不断,完全是因胡亥而引发的,将罪名推给了胡亥。这才使得胡亥恼怒,将三人拘捕,令赵高穷查李斯三人。
如果按照赵高把控全局的来说的话,赵高一定会趁此机会第一时间将其定罪,而后请胡亥下诏除掉李斯即可。然而,事实却是,尽管很早之前胡亥听从赵高建议,深居宫中,不坐朝廷见大臣,肆意在宫中享乐。赵高却是连续动用了十几波的门客,假冒御史、谒者才骗取了李斯的口供,报呈胡亥,将李斯定罪。
除掉李斯后,赵高继李斯之后成为丞相。
但是,令胡亥忧心的起义军仍然没有被根除,赵高为了躲避胡亥的责罚,多次称病不朝,不敢与胡亥碰面。直至实力还比较弱小的刘邦,派人与赵高联系,试图委任赵高为王,减弱秦国的抵抗。赵高当时并没有答应,不过有了刘邦这个外援,他才敢面对胡亥。
然而,待到刘邦率兵攻破武关,威胁到了咸阳,赵高一方面因丞相的职责所在,惧怕胡亥追责,另一方面有刘邦之前的承诺,重新联系刘邦,想要再续前约。
这次轮到刘邦拒绝了。
到了绝境的赵高,这才铤而走险,派女婿和兄弟击杀了胡亥。
佩戴印玺的赵高,在召集诸公子和朝臣商议接掌秦国的人选时,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趁势为王。
可是,因为诸公子的健在,他的计划未能成功。
在秦国,公子的称呼,只能是前任秦王或者现任秦王的子嗣才有资格获得。
赵高面对诸公子,无论是血缘,还是序列,自然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而一向口碑不错的子婴,成为了赵高和诸公子大臣之间的妥协,以旁支远族的身份,接掌了秦国。
子婴担忧自己会走胡亥的老路,死于赵高之手,遂设计除掉了赵高。
赵高对于秦国上层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因赵高的死,可以将赵高占据的丞相之位以及郎中令咸阳令等重要官职全部空闲出来,这为子婴犒劳拥立他的大臣们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自然不会有人出面反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